01.01
2020
艋舺最黏人的古意點心 ─ 三六食粑RiceCaking

蜜紅豆攪入糯米漿,大火炊,熱滾滾的蒸氣穿透蒸籠。幾個鐘頭過去,開爐、翻攪,就這樣過了通宵,直到熟透,大蓋一掀,米香和著白煙滿溢整個空間。炊熟的年糕靜置、冷卻、切塊,捧在手中扎實厚重。這是郁虹、毅群、毅民三兄妹從小到大的生活場景。


龍山寺旁的粿店

三六的源起,來自兩位堅毅勇敢的女性。1943年,楊張惜的丈夫被捉到海南島當軍伕,留下剛出生的兒子。為了謀生,楊張惜和婆婆兩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,做起了簡單的生意,每天天色未亮就起床做紅龜粿、搓湯圓。當時還沒有華江橋,楊張惜提著水桶放著一些粿,從江子翠坐渡船到艋舺龍山寺前,提著桶仔辛苦叫賣。
 
來龍山寺的信眾們,許多人都來跟她買粿祭拜神明。每天手工現做的粿,真材實料又好吃,名聲慢慢傳開。附近的店家心疼她每天叫賣,有時還被警察追趕,於是把菜市場內的攤位讓給她,終於開啟了「三六粿店」的招牌。感念著眾人的善意,楊張惜份外珍惜與勤勞,生意漸漸做起來後,店裡也開始煮甜湯圓、燒麻糬。那些從龍山寺拜拜完的人,都會來吃碗甜甜的圓仔湯,討個圓圓滿滿的好兆頭,三六於是有了第二個名字「三六圓仔店」。
 
後來,三六傳到了第三代楊正忠與太太吳榮美手上。夫妻倆一個揮汗做粿、一個則在店裡招呼客人。對於各種糕粿的選料與製程,楊正忠一向秉持家傳的天然及手感,嚴格用心。而吳榮美剛嫁過來的時後,因為不諳祭拜禮俗,面對客人總是怯生生的,還專程回老家向靈巖寺的師傅學習安神落戶、婚喪嫁娶等祭儀傳統。幾十年過去,她已是店裡的靈魂人物 ─ 三六的阿美姊。無論老少,她都把客人當家人看待。老人家的寂寞,年輕人失意、失戀,都來找她訴苦。陪著哭、陪著笑,三六的阿美姊就這樣成了他們的顧問,和店裡的圓仔一樣,牢牢黏住客人的心。


糕粿不貴,圓滿情味

傍著龍山寺,配合著香客的各式需要,三六早已從原本只賣紅龜粿和甜湯的小店,擴張成20種品項的規模。阿美姊如今就像一本祭祀文化的活字典,再一點一滴傳授給三個兒女。郁虹以「粿姊」自許,和哥哥毅群、弟弟毅民一起努力把阿祖、阿嬤傳下來的家業發揚光大,2020年更帶著一家投入「台北造起來」店家再造計畫。接受顧問建議,以九九乘法的幽默趣味保留三六名稱,並整合三六粿店與三六圓仔店兩個名字,重新以品牌「三六食粑」再出發,佈局文創轉型!
 
紅龜粿、發糕、紅圓、米糕及湯圓,拜拜必備的用品,連結著源遠流傳的文化。不只有祭祀用品,店裡還有多種古早味點心,芋粿巧、麻糬、鼠麴小菜包…,各有由來典故,吃到了美味,也吃一份美好的寓意。誰說傳統的粿店不能文創?國片《大佛普拉斯》曾向三六訂製紅龜粿作為試映會入場券,大大的佛字壓在紅龜粿上,祝願票房長紅。改造後,三六還推出了「小食粑」禮盒,匯集了壽桃、草仔粿、花生龜等六種縮小版商品,做為送禮的伴手,別緻討喜!
 
艋舺最黏人的古意點心,像軟Q的圓仔,也像它背後的故事,把人牢牢黏住,再也離不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