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.31
2013
注入文創元素 舊產業重新甦活

【Career 職場情報誌】2013年12月號
【文創產業】注入文創元素 舊產業重新甦活 

甦活創意管理顧問總經理 張庭庭 專訪

注入文創元素 舊產業重新甦活

  藉由「產品文創化」,許多企業重新起死回生。但想發展人文品牌,產品必須與人的情感記憶有所連結,或對傳統文化進行「文化轉譯」。

撰文◎高永謀

 

  近年來除了生技產業外,被視為最具潛力的新產業,當屬文創產業。在政府政策的推波助瀾下,從傳統產業到科技業者紛紛跨足文創,也吸引眾多文藝青年,彷彿看見了生涯曙光,紛紛投入創業行列。

  在台灣文創業界,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,堪稱最佳品牌推手。她輔導「SABAFISH府城館」、「招弟」等新創品牌,從無到有到發光發熱;協助「明星咖啡廳」、「有記茗茶」等老字號店家新擦亮招牌;為「拿趣益智」、「鑫鉝鋁業」等傳統產業添加人文氣息;更讓海峽對岸的「感懶樹」大放異采。

雜誌負責人 轉型創業顧問

  「文創兩字已過於氾濫,我通常改用『人文品牌』這個字,」張庭庭開宗明義解釋。

  在美國取得MBA學位後,張庭庭回國創辦《SOHO》雜誌,苦撐4年後宣告歇業。雖然首度創業失敗,卻得以廣泛接觸微型企業,2000年在當時青輔會主委林芳玫的邀請下,擔任「飛雁專案」的創業顧問,輔導女性創業。

  此後除了「飛雁專案」,張庭庭也擔任地方政府專案的創業顧問,為將近200名創業新手提供諮詢,讓他們少走許多冤枉路。而她成立的「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」,自2009年起承攬台北市政府的「品牌台北專案」,專門培育台北市的人文企業品牌,目前觸角已延伸至其他各縣市。

  由於輔導微型企業卓然有成,張庭庭獲得多家中小企業禮聘,協助打造人文品牌,舉凡策略、定位、命名、文案、設計、展覽、布置、集資、內訓、媒體與網路行銷,幾乎無役不與。自2012年起,由於中國雄心勃勃發展人文品牌,她也常飛往西安、成都、重慶,為陸資企業授業解惑。

  「人文品牌的創業顧問,雖非催生婆,卻有如奶媽,幾乎所有事務都要照拂,更要時時提醒創業者,不要誤入陷阱。」張庭庭爽朗地說,人文品牌範疇天空地闊,不同企業的業務大相逕庭,要擔任創業顧問頗不容易,「幸虧有《SOHO》雜誌的歷練,讓我懂得如何運用最少的資源,創造最大的邊際效益。」

人文品牌 須連結人的情感記憶

  人文品牌與一般品牌最大差異之處在於,一般品牌核心為商品,人文品牌的主體卻是「人」。張庭庭指出,無論是新創品牌,或既有品牌想脫胎換骨,或OEM、ODM代工業者想跨入OBM(自主品牌),都必須將人的情感、記憶、興趣與商品或服務結合,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。

  她以鑫鉝鋁業為例,本業為鋁櫃,在IKEA大舉進軍台灣後,鑫鉝市占率不斷下滑。甦活同仁運用在鋁櫃中辦家家酒、躲貓貓的記憶,協助其打造「Funcube」品牌,將造型轉化為柔混的方形,並在櫃中藏入一隻淘氣貓咪的輪廓,終於打進誠品、HOLA,使其重返榮景。

不只銷售商品,也賣價值意義

  張庭庭在其著作《人文品牌心法》中闡述,文化不僅是歷史文物、殿堂藝術或經史子集、詩詞歌賦,也包括風土民情、草根智慧,更是生活經驗的積累、沉澱與淬煉,人文品牌須從中萃取精華、精神。但企業主不見得需有深厚的文化知識,或是身兼文學家、藝術家,才能創造打動人心的人文品牌。

  「文化創意產業的經緯,是文化與創意;文化是公共財,創意則是智慧財,兩者缺一不可。」張庭庭強調,人文品牌銷售的不僅是商品,還有價值、意義,但也不能只販賣價值、意義,卻忽略提升商品品質,「產品品質不佳,人文品牌就只是噱頭,說再多故事也無濟於事!」

  人文品牌想要成功,張庭庭認為,必須兼顧文(文化意涵、人文素養、故事文字)、藝(美學工藝、商品設計、產品設計)、商(策略定位、獲利模式、市場通路)、E(網路應用、行動數位、影響智慧),不可忽略任何一者,更得用創意將4者融為一體,而非各自為政。

  許多人將文創等同於設計,張庭庭認為過於淺薄。只有文化也不夠,常飛往千年古都西安授課的她說,西安擁有傲人的歷史,也積極發展文創產業,但卻沒有方向,不如如何進行「文化轉譯」,創造全新的文創商品,只會大量生產兵馬俑複製品。

文創產業商機何處尋?

  張庭庭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10大類型,依次為夢想熱情、在地關懷、虔敬自然、文化傳承、理念堅持、兒時記憶投射、人生際遇體悟、生活風格提案、創意美學主張、特殊專業組合。也將商機分為8大類型,分別為貪(好康商機)、難(痛苦商機)、懶(便利商機)、怕(恐懼商機)、鬆(恐懼商機)、美(質感商機)、愛(情感商機)、騷(面子商機)。

  在張庭庭看來,原本就專精「商」、「E」的企業發展人文品牌,遠比文藝青年創業簡單得多,成功機率也更高。原因在於,大多數文藝青年太過浪漫、隨性,不願與消費者溝通妥協,甚至不肯學習財務報表,創業通常以失敗收場。

文藝青年混淆「作品」與「商品」

  投身文創產業的文藝青年,雖多如過江之鯽,卻罕有人發家致富。張庭庭觀察,大多數創業者根本不清楚應如何獲利,以及「作品」、「產品」與「商品」的差別。創作出來的就叫作品,有量產機制的稱為產品,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才叫商品,賣得了高價的,便晉身為精品、收藏品。

  「理念如何與現實妥協,是文藝青年創業的最大關卡。相形之下,一般企業跨足文創,或將產品文創化,就沒有這種障礙。」張庭庭感嘆,不少文藝青年的作品個人色彩過濃,與消費者相當疏離,創業多半連自己也養不了。最好能將創作理念融入常人飲食起居,收納凡夫俗子的貪嗔喜怒、愛恨情仇,才能化作品為商品。

產品文創化 企業起死回生

  張庭庭發現,在台北以外的縣市,文創是相當值得發展的產業,同時可創造商機與就業機會。例如,位於苗栗南庄的「石壁染織」,將泰雅族傳統染織加上流行元素,深受外地觀光客喜愛,已是當地重要的旅遊指標之一。

  「其實,每個產業的產品或服務,若能加入文化元素,皆可稱為文創產業。」張庭庭透露,甦活所輔導的對象中,中小企業已遠超過文藝青年創業者,其中包括數家營業額破億元的企業。

  「在MBA的教材中,充斥著矩陣、模式、定律、圖表、流程、個案分析,但在文創產業,這些技巧不見得可獲得消費者的共鳴。」自稱是「擁有MBA學位的文藝青年」,張庭庭從事創業顧問迄今,發現許多中小企業雖致力提升品質,但產品包裝粗糙、網頁死板、圖片單調、文案生硬、品牌名稱拗口,完全無法打動消費者,「讓產品文創化,是其振衰起敝的活路之一。」

中國企業對文創充滿饑渴

  但她憂心地說,台灣文創產業若不加快腳步,可能很快會喪失在華人世界的領導優勢,被生猛有力、企圖心強烈的中國文創產業所超越。

  中國企業對跨足文創,只能以饑渴、狂熱來形容。張庭庭解釋,傳統中國文化對台灣人而言,一點也不陌生,但對歷經文化大革命的中國人,漢賦、唐詩、宋詞無一不新鮮,不僅是沿海一線城市,連位於「大西部」的西安、成都、重慶等二線城市,也燃起了熊熊的文創火焰。

  同樣在大學演講文創產業,張庭庭無奈地說,台灣的大學生冷淡、無感,但中國的大學生卻興高采烈。隨著中國逐漸富裕、消費者要求提高,不再一味追求超低價或超高價商品,幾乎所有企業都想將其商品「文創化」。這也意謂著,中國企業即將面臨一次洗牌戰。

  「文化品牌想要脫穎而出,就得有寬廣的視野、過人的創意,懂得如何解構、翻轉傳統文化,賦予新的意義。」張庭庭說,當前中國企業對文創只有模糊的概念,等到他們摸清、熟悉其運作邏輯後,必將激發巨大的能量,「與中國企業相較,台灣明顯缺乏企圖心。」

讓古老夏布成為新流行

  甦活輔導的中國文創企業,知名度最高、規模最大者,首推重慶的「三億齋」。張庭庭指出,三億齋創辦人楊青原任職於IT產業,最喜歡的歌曲是〈橄欖樹〉,偶然發現故鄉四川有一種用苧麻織成的夏布,傳承已超過2千年,湖南馬王堆埋葬的辛追夫人,服裝便由夏布製成。於是,她決定變賣房產,集資自創夏布品牌。

  原本厚重、老氣的三億齋,在張庭庭的巧思下,蛻變為時尚人文的「Chin感懶樹」,由甦活負責定位品牌、設計CI(Corporate Identity,企業識別)與包裝盒、架設官網、重整賣場風格,終於讓夏布成為「寸間摩娑、漫步生活」的象徵,從小眾市場躍向大眾市場。這就是文創的力量!